BOD(生化需氧量)快速測定儀是評估水體有機污染程度的重要設備,廣泛應用于環保監測、污水處理等領域。操作人員掌握正確的使用知識,不僅能保證檢測數據的準確性,還能延長儀器使用壽命,降低操作風險。使用BOD快速測定儀需從原理認知、操作規范、維護保養等多方面入手,形成系統的操作知識體系。 一、儀器原理與適用范圍認知 了解基本原理是正確操作的基礎。BOD快速測定儀通過模擬自然水體中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過程,在特定條件下測量水體中有機物消耗氧氣的量。與傳統五日培養法相比,其通過生物傳感器、微生物膜或化學方法縮短檢測時間,通常幾小時內即可獲得結果。操作人員需明確儀器的檢測原理類型,不同原理的儀器在樣品預處理、操作步驟上存在差異,需針對性調整操作方法。 明確適用范圍與局限性。BOD快速測定儀適用于地表水、污水、工業廢水等多種水體的檢測,但需注意水樣中是否含有抑菌物質(如重金屬、消毒劑),這類物質會抑制微生物活性,導致測量結果偏低。對于高濃度或復雜成分的水樣,需進行適當稀釋或預處理,避免超出儀器檢測范圍。操作人員需根據水樣性質判斷是否適合直接檢測,必要時通過預實驗驗證,確保檢測方法的適用性。 二、操作前的準備要點 樣品采集與保存需規范。水樣采集應使用潔凈的玻璃瓶,避免采樣過程中引入污染,采樣后需在24小時內完成檢測,若無法及時檢測需冷藏(2-8℃)保存,但保存時間不宜超過48小時。采集的水樣需充分混勻,確保代表性,避免懸浮物沉積影響檢測結果。對于含余氯的水樣,需按要求加入硫代硫酸鈉去除余氯,防止余氯抑制微生物活性。 儀器與試劑檢查不可忽視。開機前檢查儀器電源線、數據線連接是否牢固,顯示屏、按鍵是否正常。檢查配套試劑(如營養液、微生物菌劑、標準溶液)是否在有效期內,外觀有無變色、沉淀等變質現象,微生物菌劑需按說明書要求冷藏保存,使用前恢復至室溫并輕輕搖勻。準備好潔凈的比色管、移液槍、容量瓶等耗材,使用前用蒸餾水清洗2-3次,避免殘留雜質干擾。 環境條件控制需達標。操作環境需保持溫度穩定(通常20-25℃),避免陽光直射和劇烈溫度波動,溫度變化過大會影響微生物活性和反應速率。檢測區域需通風良好,遠離強電磁場和腐蝕性氣體,防止干擾儀器電路或損壞部件。實驗臺面需清潔平整,預留足夠操作空間,便于擺放儀器和試劑,減少操作失誤。 三、規范操作流程與技巧 樣品預處理需科學合理。根據水樣渾濁度和污染物含量進行預處理,渾濁水樣需通過離心或過濾去除懸浮物,避免堵塞儀器管路或影響光學檢測。高濃度水樣需用稀釋水(經曝氣除氧的蒸餾水加入營養液)稀釋至檢測范圍內,稀釋倍數需根據預估BOD值確定,確保檢測結果落在標準曲線中段。稀釋操作需準確移取樣品和稀釋水,充分混勻后立即檢測,避免溶解氧變化。 儀器操作需按步驟執行。開機后需預熱儀器30分鐘,待儀器穩定后進行空白校準,用稀釋水作為空白樣,確保空白值在正常范圍內。檢測時按儀器說明書要求加入水樣和試劑,注意加樣順序和劑量準確,避免試劑外溢腐蝕儀器。樣品反應過程中需保持儀器穩定,避免震動或移動,確保反應條件一致。檢測完成后記錄數據,同時記錄水樣編號、稀釋倍數、檢測時間等信息,便于數據追溯。 標準曲線校準需定期進行。每批次檢測前需用BOD標準溶液校準儀器,選取3-5個濃度點繪制標準曲線,確保曲線相關系數符合要求。更換試劑批次或儀器維修后必須重新校準,校準過程中需確保標準溶液配制準確,反應條件與樣品檢測一致。校準數據需記錄存檔,與歷史數據對比,發現偏差及時排查原因,確保檢測精度。 四、日常維護與安全注意事項 儀器清潔保養需及時。每次檢測結束后,用蒸餾水沖洗反應池、進樣管路和檢測部件,去除殘留樣品和試劑,防止污染后續檢測。每周用專用清潔劑擦拭儀器表面和光學部件,保持儀器潔凈。長期不用時需排空管路內液體,按說明書要求存放試劑和配件,定期開機通電防止部件老化。 安全操作規范需遵守。操作人員需佩戴手套、護目鏡等防護裝備,避免直接接觸試劑和水樣,尤其是含污染物的工業廢水。試劑需分類存放,標記清晰,劇毒或腐蝕性試劑需專柜保管。實驗廢液需按環保要求分類處理,不可隨意傾倒。儀器運行中若出現異常聲音、異味或報警,需立即停機檢查,排除故障后方可繼續使用。 五、結語 BOD快速測定儀的操作需結合原理認知、規范流程和細致維護,操作人員需通過系統學習和實踐積累,熟練掌握各環節要點。只有確保每一步操作科學規范,才能獲得準確可靠的BOD檢測數據,為水體污染評估和治理提供有力支持。
|